在朝鲜旅行的第四天,我吃完饭路过导游的小餐桌时,心头突然被什么撞了一下——他们的餐盘里,肉渣不剩,泡菜却几乎没动。而几步之外,我们游客的桌上还摆着没吃完的炸鸡块、红烧肉。司机大叔正把最后一块肉塞进嘴里,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仿佛那是全世界最珍贵的滋味。
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可能是别人翘首以盼的。
编辑
肉票与肥肉:舌尖上的奢侈品
在平壤国营商店,买肉需要两样东西:现金和盖着红章的肉票。城里人每月拿着政府发的肉票排队,一个家庭通常只能换到3斤左右的猪肉。若按我们下馆子一盘红烧肉的分量,这仅够全家吃两三顿
更让人意外的是,朝鲜人偏爱肥肉。导游小朴解释:“肥肉能熬猪油,炒菜香,还能拌饭。” 在热量稀缺的日常里,油水就是能量,是生存的底气
农村的老金大爷在自家后院养了两头土猪,每天割蒲公英拌米糠喂它们。“要养足500天!” 他摸着猪耳朵说,“城里养猪场4个月就出栏了,可咱的土猪肉才香啊。” 冬至杀猪时,全村每户能分到五斤肋条肉——那是全年最丰盛的时刻
没有肉的餐桌:农民的智慧与挣扎
朝鲜农民老李坐在田埂上掰着指头算:“白菜、玉米、豆腐……这就是日常。肉?一年就吃几次!”但困顿从不会压垮渴望:
家畜是存钱罐:养鸡鸭、猪羊就是“活期存款”,逢年过节宰一只,油星点亮全家人的眼睛
荒野是菜篮子:野兔野鸡在田埂窜跳,河水里游着鱼。农民小张说起和父亲捕野兔时眼睛发亮:“咬一口肉,感觉成了富贵人家!”
一粒米的分量:政府每天配给700克粮食(约一斤四两),但掺着红薯玉米,油水少,吃再多也容易饿。若碰上灾年,连这点粮都难保障。
金正恩时代的变与不变
变的,是悄然出现的“肉光”
韩国智库十年跟踪调查发现:金正恩执政后,朝鲜人“几乎每天吃肉”的比例从8.7%升至13.3%,而“每周吃一两次”的从25.4%跃至45.1%
平壤新建的千头规模养猪场里,自动喂食机隆隆运转,中国进口的玉米饲料让猪4个月就能出栏。工人李英爱笑着说:“现在全家住厂区公寓,孩子上学免费。”
不变的,是深沟般的差距
平壤精英阶层能在商店买28元一斤的进口香蕉(普通工人月薪仅300元),而农民连面粉糖都要靠黑市
疫情封锁边境后,豆油、糖进口锐减,普通人饭桌刚有的一点油星又黯淡了
编辑
一顿涉外饭,两个世界
在朝鲜的最后一餐,我们桌上还剩半盘酱肘子。导游小朴犹豫着问:“这些……能打包吗?” 她低声解释:“想带给妹妹,她没吃过这样的肉。”
那一刻,我想起初到朝鲜时导游的话:“我们爱吃泡菜,顿顿离不开!” 可真相藏在他们的餐盘里——肉总是先被挑光,泡菜孤零零剩下。不是不爱吃,是泡菜易得,肉却如金子般稀罕
回程大巴上,司机哼着歌,袖口还沾着午餐的肉汁。他不懂什么GDP和国际制裁,只知道今天吃了三块炸猪排——那是让眼睛眯成缝的、结结实实的幸福。
编辑
尾声:肉的滋味,就是希望的滋味
离开朝鲜那晚,平壤街头飘来烤肉的焦香。几个少年围在摊位前,攒钱合买一串,你一口我一口分着吃。油光蹭亮嘴角,笑声撞碎夜空。
我们总以为幸福在更远的远方,可对挣扎中的人而言,幸福不过是一年吃上几顿肉,是让家人尝一口油腥的念想。当朝鲜农民老李说出“再难也不放弃,明天会更好”时7,那些攒着肉票的手、钓起鱼的网、追野兔的脚步,早已在尘埃中踩出一条微光闪烁的路。
世界从未公平,但尊严与坚韧,永远是最动人的光。
后记
回国后某天,我在烤肉店看到邻桌剩了大半盘五花肉。突然想起朝鲜司机油亮的嘴角,和那句没说出口的话:
“吃饱的人不懂饿着的胃,正如晴天的人不懂淋湿的冷。”
生活从不在比较中获得意义,却能在看见他人时,读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