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自古乃边关之地,境内留存着总长50公里的明长城遗址。这里的古长城苍凉、幽远、古朴,在落日的余晖中,几百年的烽火硝烟仿佛被唤醒,时空的界限在这里模糊。而那波浪般的杏花,似乎为这刚硬的长城增添了一抹温情,使得整个地方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在阳高县,有一位被称为“长城通”的摄影家。40多年来,他专注拍摄了十余万张阳高及周边天镇、新荣区等地长城内外的照片,数百张照片在国家、省、市级摄影大赛上获奖。他,就是《中国摄影家全集》入集摄影家、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大同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原阳高县摄影家协会主席、大同市旅游摄影协会副会长阳高分会会长李习。
“这张照片拍的是镇宏堡长城……”
那是十年前夏季的一天下午,李习和几个摄影爱好者在长城乡一带拍摄长城风光。临近傍晚,其他人累得回去了,他观察到西边将有大雨,便期待彩虹出现。于是,他提前在一处烽火台旁选好角度,呆在车里等“奇迹”。八点半左右,天下起瓢泼大雨,瞬间,一道闪电划过夜空,“咔嚓”——,李习捕捉了彩虹跨越雄伟长城的绝美瞬间。
“拍长城几十年大体分几个阶段,最初拍长城风光,后来开始拍摄长城的人文景观,随着长城沿线旅游兴起,又开始拍摄长城脚下人们的生活变迁,还有长城民俗与非遗项目。”李习说。
李习是一位“美术家”出身的摄影人。1975年师范毕业后,次年进入阳高县文化馆搞美术创作。上世纪80年代初,大同市群众艺术馆的摄影家们常来阳高县拍摄长城,李习总是骑上摩托车,主动给他们当向导,回来后,还帮人家冲洗胶卷。
从好奇到模仿拍摄,久而久之,李习爱上了拍长城。后来,他担任阳高县新闻中心副主任兼专职摄影记者、阳高县文联主席,更是如鱼得水,只要在长城沿线拍摄新闻图片,他总不忘拍几幅长城风光照才心满意足,这一拍,就拍了四十年。
“1986年,我拍的一幅长城照片在原雁北地区展览馆展出,这是第一张有成就感的作品,更激发了我拍长城的信心。”李习说。
每个摄影师都有自己心中的挚爱,对李习来说,这份挚爱便是长城。
李习深知,长城摄影的艺术在于视角的多样性,从内部曲线捕捉层次感,到敌楼框架构图赋予历史韵味,中长焦镜头与俯视拍摄技巧都要让每一张照片充满故事。
李习十分讲究拍摄技巧,在他的长城作品里,可以发现作者在作品的构思、构图,尤其在用光方面都是很有讲究的。从守口堡长城的蜿蜒曲折,到镇边堡烽火台的古老遗址,从李二口长城的独特景观,到得胜堡长城的秀美风光,阳高及周边县区长城的坡坡梁梁,不仅留下了他的足迹,并且总让每一幅作品焕发新生。
多年来,他的长城摄影作品不仅在本地展出,还经常参加国家、省、市的各类影展活动,多幅长城作品在山西省图书馆、大同市图书馆长久展出和永久性收藏,并被新闻机构和《山西长城》《大同长城文旅》等专业刊物采用和刊登。
他拍摄的长城作品屡获大奖。如《山雨》摄影作品在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山西选拔赛中获二等奖;《长城夕照》作品参加第三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入选山西摄影家协会第三届会员优秀作品展;连续两次获得《大同国际长城摄影大赛》二等奖;创意并参与过中国•阳高首届杏花节暨大泉山•古长城风光摄影大赛,作品《守口堡四季》获中国•山西阳高杏花节摄影大赛一等奖。
“拍摄长城,就一个字——难。”李习如是说。
过去,在没有数码相机和航拍器之前,李习用的是胶片相机。每次拍回片,晚上总要加班整理照片、冲卷。长期在阴暗潮湿的暗房工作,他落上了腰痛、膝盖痛的病患。
长城四季更替的美景令人陶醉。每当有雾霭、花开、下雪之时,李习常常去拍摄好几次,只为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
2004年秋季的一天下午,李习在阳高县十五梁拍夕阳西下时的长城,那里的风景把他迷醉了。车开到山梁上,他忘记拉手刹,人便跳下车抢拍。结果,车继续向前边滑,而前面就是万丈深渊。他即刻反应过来,迅即跳上车,手脚并用,刹住了车,险些酿出大事故。
“器材足足有二十多斤……”聊起拍长城的艰难,李习坦言,艰苦的故事太多了,比如春夏季车陷进沟里,寒冬季手指冻得伸不展……。
作为摄影人,李习对长城保护方面的问题十分关心。他经常向长城沿线村民宣传有关长城保护的法律法规。向新闻单位发送图片,宣传长城保护者的典型事迹。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照片的生命是无限的。”李习说,“希望把自己记录长城40多年的资料保存下来,通过长城‘写真’,为长城保护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这是他的信念。
“近些年来,在乡村振兴的号角下,长城旅游给农村经济带来了生机。长城脚下的变迁也要拓宽摄影人的视野。”谈到今后的打算,李习说,“我要把镜头从长城的敌楼、烽火台,转向长城村落百姓的生活、民居的变迁、乡村的发展……”
撰稿:孙展春
排版:雷艺彤
初审:雷艺彤
复审:白慧磊
终审:刘桂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