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午后慵懒的阳光洒在剑川县甸南镇,董月畅黑陶研习所里一片“沸腾”——泥巴揉捏声、孩童嬉戏打闹声,夹杂着天南地北的闲谈与轻笑。一位小游客正小心翼翼地摆弄着手中的泥土,泥团在手中捏出猫身,转头询问身边的老师:“老师,这能成瓦猫艺术品吗?”老师笑着摆摆手:“别急,非遗这活儿,急不得!”
研学学生跟着老师做瓦猫
这里是暑期大热的非遗体验“爆点”。记者探访时,研习所内熙熙攘攘。据店里的负责人、剑川白族土陶制作技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董志明介绍,研究所改造后扩容到100人规模,成了“一站式”非遗体验基地。“旺季每日客流不断,尤其暑假,”他指着忙碌的场景,“许多顾客尝鲜完黑陶制作,兴趣高涨,就改行程多留几天!”
剑川白族土陶制作技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董志明
瓦猫文创
最抢眼的“旅居客”,是一群清华美院的研究生——来自壁画专业的学子们,在导师带领下组团“进驻”。他们围着操作台,一边搓泥弄陶,一边讨论版画构图。汤友友同学笑滋滋地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三次来!我们在剑川古城。这回我们准备待二十几天,白天在研习所‘玩泥巴’,还原传统工艺;晚上回古城客栈休息,还能溜达到附近看看石窟。”记者看到,他们“临时工作室”里散落着刻刀、画板和刚烧好的黑陶片,大家各自认真地埋头创作。汤友友补充:“剑川旅居很便,气候特别舒服,节奏慢得想再来的。我们导师说,这就是‘艺术旅居’,非遗当课堂!”
这类“创意族”正拉动旅居生态升级换代。据了解,近年来类似的旅居客不断增加,同时带动周边客栈和农庄经济。他们不像过客那样“打卡即走”,而是沉浸式与非遗互动,享受清凉的山水和慢节奏的惬意。
瓦猫
上午捏黑陶,下午学木雕,晚上印甲马。当陶泥裹住脚踝,旅客住在手艺里、吃在烟火中、游在技艺线,融入进了剑川的时间褶皱里……
黑陶甲马
来源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李文诗 常旭辉)
责任编辑 杨飏 刘自学
责任校对 猫恩泊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副总编辑 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