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敦煌的壁画遇见闽南的海风,当千年的艺术对话渔家的风情,8月8日,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升栋的个人画展将为这座古城带来一抹独特的亮色——惠安女图系列。这组以福建惠安女子为原型的国画,以笔墨为针、以丹青为线,将惠安女的勤劳、坚韧与独特服饰之美绣于宣纸,成为此次画展中最具“人间烟火”与“地域风情”的篇章。
陈升栋画惠安女,从不止于“服饰的复刻”,更在“精神的捕捉”。他笔下的惠安女,是海浪与沙滩的女儿,是渔网与渔船的伙伴,她们的美不在刻意的雕琢,而在“头戴黄斗笠,身穿短上衣,腰系银腰带,下穿宽裤管”的独特装扮里,更在“肩能扛、手能提”的泼辣与温柔里,每一笔都藏着对“山海女儿”的敬意。
观其《渔归惠安女》,墨色如海浪般深沉,笔锋似渔网般有力。几位惠安女正抬着渔船靠岸,她们的短上衣以靛蓝与墨色晕染,衣摆短至腰际,露出系着银腰带的纤腰,银腰带以留白与淡墨勾勒,在阳光下似有反光,宽裤管被海风掀起,以淡墨扫出飘逸的弧度。她们的黄斗笠以藤黄与赭石点染,斗笠下露出的脸庞被晒得黝黑,以浓墨皴擦,却透着健康的红晕,嘴角紧抿,手臂肌肉紧绷,正合力将渔船抬上沙滩,沙滩以淡赭石与墨色晕染,海浪以飞白表现,似拍打着她们的裤脚。背景的夕阳以橙红与淡墨勾勒,与惠安女的身影形成“暖与力”的碰撞,墨色浓淡间,仿佛能听见她们的号子声与海浪的咆哮交织,让人感受到“向海而生”的勇毅。他画惠安女的“劳”,不画其苦,而画其“强”,让这渔归的瞬间成为“巾帼不让须眉”的象征。
赏其《织网惠安女》,则见墨色柔和如沙滩的月光,笔锋婉转藏柔情。一位惠安女坐在礁石上织网,渔网以细笔勾勒,网线交错如密码,她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其中,短上衣的袖口卷起,露出结实的小臂,银腰带在礁石的映衬下更显亮眼,斗笠斜放在一旁,露出盘得整齐的发髻,插着素雅的簪子。她的眼神专注地盯着手中的网,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似在想着出海的丈夫,又似在盘算着收成。背景的礁石以干墨皴擦,带着海浪冲刷的痕迹,远处的渔船以淡墨勾勒,似停泊在港湾,墨色轻浅处似有海风带着鱼腥味,让人感受到“一针一线皆是家”的温情。陈升栋画惠安女的“柔”,不是削弱其“强”,而是让这份坚韧多了份“绕指柔”,让织网的专注成为“对家的守护”的注解。
更妙的是他的《市集惠安女》,墨色里藏着生活的热闹,笔锋间透着地域的鲜活。几位惠安女提着海货在市集穿行,有的挎着竹篮,里面装满刚上岸的虾蟹,以朱红与墨色点染,有的与商贩讨价还价,手势利落,表情生动,她们的服饰在人群中格外亮眼,靛蓝的短衫与周围的色彩形成对比,银腰带随着脚步轻晃,似在作响。背景的市集以淡墨与彩色点染,摊位、行人以简笔勾勒,透着“烟火气”,墨色浓淡间,似能听见闽南语的叫卖声与惠安女的笑声交织,让人感受到“山海之间有烟火”的鲜活。他画惠安女的“活”,是让地域风情从画册里“走”出来,让这独特的文化符号在笔墨间有了“生活的温度”。
为何陈升栋的惠安女图能如此动人?只因他抓住了“惠安女之魂”——那是服饰里的智慧(短衫便于劳作,宽裤管防海风,斗笠遮阳挡雨),是性格里的刚柔(能扛船织网,也懂温柔持家),是地域里的精神(与海共生的勇毅,对生活的热爱)。他的笔墨既精准还原了惠安女的服饰特征,又以写意手法捕捉她们的神态,让每一位惠安女都不是“标本”,而是“有故事的人”。
8月8日,让我们走进敦煌,在陈升栋的个人画展中,遇见这些从山海间走来的惠安女。她们的身影里有海浪的力量,她们的笑容里有沙滩的温暖,相信这些画作会让我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更读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刻——美,从来都在生活里,在那些认真生活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