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文旅产业的快速复苏与高质量发展导向的逐步确立,传统旅行社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机遇。从疫情冲击下的行业低谷,到如今国内游、近郊游的快速崛起,旅行社作为连接供给与需求的重要中介,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正展现出更强的韧性与创新能力。
一、行业现状:传统模式已难适应新需求
长期以来,国内旅行社多以“组团出行+标准化线路”为主要盈利模式,依靠门店客源、渠道分销和景区打包产品维系营收。然而,在疫情三年对行业的洗牌下,大量依赖线下门店的传统旅行社举步维艰。
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品同质化严重:大多数旅行社线路重复度高、缺乏特色,无法满足年轻用户对个性化、高品质的需求。
获客方式陈旧:门店引流、熟人推荐等方式效率低下,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处于劣势。
利润空间压缩:平台化、OTA直连削弱了旅行社的议价能力,价格战加剧,利润微薄。
抗风险能力差:突发事件(如天气、政策、疫情)对行程影响大,退改签问题频发,导致客户投诉与信任流失。
二、新趋势:从“卖线路”到“造体验”
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出游主力,“旅游+”的消费趋势日益显著,旅行社行业正从“标准化组团”向“体验式文旅策划”转变。
1. 小团定制化兴起
“2\~6人精品小团”“私家团”成为热词。相比传统大巴团,小团更注重行程灵活性、服务私密性与内容深度,特别适合亲子游、家庭游和高端客户。旅行社通过定制产品,提升附加值,也更易形成品牌粘性。
2. 文旅融合赋能产品创新
越来越多旅行社开始将文化、非遗、演艺、美食等元素融入线路中,例如:
在大理设计白族扎染体验+茶马古道徒步
在福建推出“非遗拍摄+摄影教学”主题团
围绕露营、徒步、骑行、音乐节打造“轻户外+”线路
这种“旅游即内容”的设计理念,打破了单一的“走马观花”,形成沉浸式体验,赢得大量年轻用户青睐。
3. 数字化运营驱动行业重构
不少领先旅行社正在加速数字化布局:
自建App与小程序平台,实现产品展示、预订、支付一体化;
社群运营+私域流量管理,打造旅行顾问IP,增强客户复购率;
应用AI与大数据,优化路线设计、动态定价与行程推荐;
与抖音、小红书合作推广,短视频种草带动销售闭环。
可以说,谁掌握用户数据,谁就掌握了未来的主动权。
三、代表案例分析
案例一:携程定制游——打造平台型中台
携程通过“定制游平台”连接用户与数千位旅行策划师,支持按兴趣、预算、人数进行精准匹配。通过用户画像与历史数据,系统可自动推荐适配行程,极大提高了效率与满意度。定制游已占携程出境游20%以上份额。
案例二:新兴品牌“火车票旅游”——从小众切入
一家名为“火车票旅游”的创业旅行社专注于“乘火车旅行”的细分赛道。他们将绿皮火车、慢火车作为旅行方式,围绕沿途小站策划主题产品,如“滇越铁路+中越边境文化之旅”“内蒙古草原线慢火车营地”等,成功吸引小众深度玩家。
案例三:户外俱乐部转型地接社
一些原本专注户外活动的小众社群(如“山系生活”“向山而行”)正通过组织徒步、攀岩、露营活动积累口碑,随后转型注册为旅行社,形成“线上社群+线下产品”的闭环。相比传统旅行社,他们内容感更强,调性更吸引年轻群体。
四、未来展望:旅行社的三种可能出路
1. 成为“内容+服务”的整合运营商
未来的旅行社应从“卖线路”变为“卖生活方式”,结合线上社交媒体的内容力与线下服务执行力。例如围绕茶道、美学、冥想、乡村、非遗等细分人群提供场景化体验,是一条充满潜力的细分道路。
2. 成为目的地的本地运营商
很多原本做出境团的旅行社,正将重心转向国内目的地运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整合民宿、导游、交通与活动,构建一体化目的地运营模型。
3. 成为旅游产业链的生态伙伴
旅行社若能将触角延伸至供应链上游(如乡村民宿、景区内容投资、地方文旅合作等),有望从“通道角色”变为“资源持有者”,分享更大的利润与控制权。
五、结语
旅行社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系统性的转型。在新的文旅格局下,唯有拥抱变化、以用户为中心、敢于创新的旅行社,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突出重围。未来的旅行,不再只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是一场场关于文化、情感与记忆的深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