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我是老陈,最近网上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一位意大利女游客来中国旅游,抱怨景区英文标识太少,找不到会说英语的人,这事儿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评论区那叫一个热闹,各种声音都有,有人说她太挑剔,有人说咱们确实该改进。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说实话,看到网友们的回应,我心里还挺欣慰的。以前咱们面对外国人总是有种莫名的“卑微感”,恨不得把最好的服务都奉上。可这次不一样了,网友们的回答特别有底气。
“我们人多,你改一下吧!” 这句话获得了最高赞,简直太经典了。还有人说:“我去欧洲旅游,也没看到有人会说中文啊。”你看,这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咱们中国人出国旅游的时候,从来没指望过当地人必须会说中文,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语言问题。
更有网友直接问:“你们国家连翻译器都没有卖吗?”哈哈,这话说得多实在。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翻译APP、翻译器到处都是,真想解决沟通问题,办法多得是。
这些反应其实挺正常的,“入乡随俗”这四个字可不是装饰品 。你想想,咱们中国人到了国外,人家说的是当地语言,咱们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啊。凭什么到了中国,就得人人会说英语?
这位意大利游客的表现,说白了就是一种“语言特权”的思维。她觉得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到哪儿都应该有人会说。可是 中文也是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 ,而且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在咱们自己的地盘上,说中文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吗?
说句公道话,咱们国家在国际化服务方面确实在进步。很多博物馆都有多语言讲解器,海底捞这样的餐厅也配备了会外语的服务员。但覆盖面还不够广,特别是一些传统景区。
这跟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 。你看张家界,韩国游客多,就专门提供韩语服务。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外国游客多,英语服务就相对完善。这说明市场需求决定服务水平。
语言服务不是单方面的迁就,而是双向的文化交流 。你想了解中国文化,就应该学点中文,至少要有这个意识。咱们想了解外国文化,也会学外语。这才是相互尊重的态度。
那位意大利游客如果换个思路,比如说:“我正在学中文,但还不太熟练,能帮帮我吗?”相信大家的反应会完全不同。中国人向来热情好客,只要你有诚意,大家都愿意帮忙。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管齐下,景区可以逐步增加英文标识,培训一些会基本英语的工作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教育让更多年轻人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技术手段也很重要 。现在的翻译软件越来越智能,语音翻译、图像翻译都很方便。景区可以推广这些工具,让语言不再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
文化自信不是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在坚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包容并蓄 。这位意大利游客的吐槽,虽然语气有些过激,但也提醒我们在国际化道路上还有进步空间。
我们既要保持文化自信,也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语言服务只是表象,真正的核心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今天的话题就分享到这里,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