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不太关心这些出国旅行的事。退伍之后,老实说,我更习惯留在国内,喝碗热茶,看天安门升旗。但前阵子家里人说去日本转转,我就也去了。想着看看邻国到底怎么样,也算是给自己充充电。
没想到这趟行程,没让我最上心的,是车站多干净、地铁多准时,而是——我们中国人在他们眼里,居然是这种样子?
不是好,也不是坏。是一种夹着“优越感”的异样眼神。
第一晚住在东京一家小旅馆。旅馆老板娘四十来岁,说话温温的,很礼貌,帮我们搬行李、泡茶、介绍地铁线路,没得挑。
可当她听到我是中国人时,语气顿了一下,笑着说:
“哇,中国人好厉害,买房买包买药,全世界都是。”
这话看起来没毛病,是夸奖。但她说这句话时的神情,让我一下就明白了:
她看到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一个“消费符号”。
就好像我们不是游客,是四处撒钱的“人形钱包”。不是她有恶意,而是,她脑子里对中国人的理解,就这么个轮廓。
说实话,我不高兴,但也没跟她理论。我是来旅行,不是来吵架的。但从那一刻起,我对日本人看中国人的方式,开始留意了起来。
后来我问在日本留学的朋友,他们说得很直接:
“大部分日本人不了解中国,他们只知道电视上怎么说,就信什么。”
日本的电视节目,说中国就是这几样:空气差、政治“紧张”、人没礼貌、游客吵闹、到处买买买。
你说他们是真讨厌我们吗?也不一定。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就停留在这种模糊又有点“看低人”的固有印象里。
比如说,中国人有钱,买奢侈品,却没什么文化修养;来了日本就大声喧哗、插队、抢着拍照……
这些印象,几十年没怎么变过。
有天中午在拉面店,我隔壁坐两个二十多岁的日本男生。
吃着吃着,他们突然聊起“中国游客”,一个人学着“哈喽~哈喽~”用夸张的语调模仿,说我们说话大声、拍照张牙舞爪;另一个人笑得直咳嗽。
我听得懂日语,但他们没察觉。
我没说话,也没发火。我低头吃完拉面,走出去的时候回头看了他们一眼,心里冒出一句话:
“他们不是怕我们,是瞧不起我们。”
那种眼神我太熟悉了,服役那会儿跟联合国部队接触也见过——不是敌意,是一种骨子里的“我更高级”。
说白了,他们心里觉得,日本人是文明、内敛、有教养;中国人是吵闹、土气、满脑子钱。
你说他们有没有恶意?不一定。但这东西,比恶意更扎人。
因为你根本没机会解释,也没人想听你解释。
说实话,不是所有日本人都那样。也遇到热心的老太太、对中国电视剧感兴趣的居酒屋老板,还有一个跟我聊《三体》的出租车司机。
所以我不想搞极端,说“他们都歧视我们”也不对。但我也不认同另一种声音,说我们应该“多理解对方”。
理解是可以的,但接受偏见不是义务。
你可以不喜欢我,那是你的自由。但我不可能因为你的误解,就怀疑我们自己。
我们国家有问题,有不完美的地方,这是事实。
但我们这几十年走到今天,是靠着一代代人拼出来的。不是靠讨好外国人赢来的“理解”,更不是靠当“优等生”换来的掌声。
这趟日本之行,没让我爱上什么风景。
反倒是让我更清楚一点:中国人,不是世界的反义词,也不是谁的背景板。
我们不是被西方认可了,才有价值;也不是靠亚洲邻居点头,我们才算“进步”。
我们是什么样,是我们自己活出来的,不是他们眼睛里“剪辑”出来的。
你问我:“他们怎么看我们,你介意吗?”
我说:“我不怕被误会,我怕的是我们自己忘了,我们是谁。”
我们不是完美的,但我们挺得直。光这一点,就已经够我骄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