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市场每天人流量高达8万至10万人次。
旅居客“一站式”轻松实现“云南风味自由”。
市场内井然有序。
数千种商品让人目不暇接。
公平秤随处可见。
“实惠”与“新鲜”是五里多农博广场的招牌。
在昆明官渡区的市井深处,五里多农博广场如一扇窗,让旅居客一窥昆明生活的鲜活模样。这里的前身是原东站农贸市场,2016年搬到民航路后换了新名,却没丢人气旺、价格实惠的老底子。经过多年口碑积累,五里多农博广场已成为昆明人耳熟能详的农贸市场之一,如今更成了年轻人和旅居客争相“打卡”的“宝藏菜篮”。
天刚蒙蒙亮,市场里便热闹起来。作为购物的主力军,银发族拖着买菜车、提着菜篮,延续着“赶早买鲜”的习惯,慢悠悠地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挑一挑带露水的黄瓜,问一问刚到的菌子价格,和相熟的摊主唠两句家常,讨价还价之间满是生活的闲适与惬意。这两年市场火了,年轻人也爱往这儿跑,举着手机在人群里找“新鲜”,网红鲜花醋、没见过的野菜、刚出炉滋滋冒油的烤鸭等,都成了镜头里的主角。工作日,市场每天的人流量约有4万人次,到了节假日更是高达8万至10万人次。
走进超2万平方米的市场里,数千种商品让人目不暇接。从田间直供的新鲜野菜到备受追捧的网红伴手礼,从时令生鲜到超市百货,从色彩缤纷的果蔬到种类齐全的药材,还有小锅米线、烧豆腐等勾人味蕾的云南美食,让旅居客“一站式”轻松实现“云南风味自由”。
“实惠”与“新鲜”是五里多农博广场的招牌。许多商户从田间地头直接拉货,头茬交易就在这里进行,新鲜直供的生鲜果蔬既绿色健康,价格也十分亲民。五里多农博广场有关负责人周女士介绍:“市场内不少商户是从原东站农贸市场整体搬迁而来,其中许多商户自家拥有种植基地,可实现农产品源头直供。同时,这些商户大多专注于少量经营品类,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既能降低运营成本,又能保障菜品新鲜,让消费者享受到实惠。”
近年来,市场持续深化精细化管理,依托运营数据和消费者需求动态优化业态,并通过定向招商补充稀缺品类。目前,市场内1000多个摊位与商铺分类清晰,青菜萝卜、鸡鸭鱼肉、油盐酱醋、卤味小吃等各类商品一应俱全,无论是注重性价比的银发族,还是热衷尝鲜的年轻人,都能找到所需之物,满载而归。
有疑问,便民服务点能解惑;带了宠物,有专门的地方寄存;走累了,随处能歇脚;买完东西想核实重量,公平秤随处可见……这些藏在细节里的贴心,让人愿意常来。作为全市首家实现“瓶改管”的市场,“标准化、清洁化、智慧化”建设让环境清爽整洁,隐患少、数据明。市场内的农残快检室每日严检,消费者维权服务站随时待命,从田间到摊位的安全把控,让消费者吃得安心。
“今年以来,市场启动提升改造工作,通过统一摊位招牌、美化市场环境、优化新风系统、完善给排水设施、增设消防设备等举措,全面提升了购物的舒适度与安全性。针对老年顾客占比较高的特点,市场还将围绕增加便民设施、优化经营业态、提升市场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打造适老化购物场景。”周女士表示,市场还在农贸业务拓展方面持续发力,大力拓展五里多生鲜配送业务,创新推出“蔬菜配送+食堂运营”模式,不断提升五里多品牌的创效能力。目前,配送网点已覆盖昆明主城5区,数量突破30个,持续释放五里多农贸业务潜力。
从“老昆明”爱逛的“宝藏菜篮”,到旅居客必来的“打卡地”,五里多农博广场始终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用新鲜、实惠与温情,让旅居昆明的人们在这里不仅能买到心仪之物、尝到地道美味,更能触摸到云南人民的热情,体验到独特的生活方式。未来,这里将不仅是一个买菜的地方,更将成为兼顾不同群体需求、充满生活气息的便民地标。(昆明日报 记者王琳 本版图片记者马海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