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几乎每个国家都未能幸免。我国同样遭遇了疫情的冲击,但在灾难面前,中国始终秉持着援助精神。疫情稍有缓解时,中国立即行动,将大量急需的生活和医疗物资送往世界各地,特别是向非洲地区提供了及时的帮助。非洲作为全球发展中国家集中地,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合作情谊,因此也理所当然成为中国援助的重点之一。
尼日利亚,作为中国在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也在中国的援助名单中。早在2020年4月,中国便分批为尼日利亚提供了防护服、红外体温计、医用口罩等急需物资。可没想到,尼日利亚竟然不仅未感激,反而在国际舞台上公开指责中国,甚至将中国告上了国际法庭。尼日利亚法律从业者联盟的检察官阿辛格发表声明,称中国是新冠疫情的源头,并要求中国赔偿2000亿美元。这一突如其来的反应令很多人震惊,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尼日利亚在这种时刻做出如此举动?
中国一贯推崇和平,并始终与世界各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尤其是与非洲的关系,可以说是深厚且特殊。非洲大陆的各国有着与中国相似的历史背景和发展任务,因此,双方在很多领域保持着紧密的合作。从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交起,直到今天,中国已与非洲五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和贸易合作关系。历史上,中国一直积极支持非洲争取民主独立,尤其是提供援助修建了从坦桑尼亚到赞比亚的铁路,这条铁路如今已成为中非友谊的重要象征。
随着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日益加深,中国不仅在非洲的投资与贸易不断增长,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联系。数据显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超过31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运营,成为世界在非洲投资最多的国家。与此相比,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影响力则逐渐下滑。美国为遏制中国在非洲的快速崛起,提出了“自由开发的印度-太平洋战略”和“非洲战略”,企图通过这些政策限制中国的影响力。然而,这些国家的真正目标并非为了非洲的市场,而是通过打压中国来维护他们自身的霸权地位。
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这一突发事件成为美国攻击中国的又一契机。特朗普指责中国是疫情的源头,并公开要求中国赔偿10万亿美元的损失。随着西方国家的舆论风向越来越激烈,英国也跟风要求中国赔偿3500亿英镑,紧接着,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纷纷发声,指责中国未能阻止疫情扩散,要求赔偿。与此同时,尼日利亚也成为了西方国家在非洲的代理人之一,开始对中国发起政治和舆论攻击。
2020年4月,当中国派遣援助人员为尼日利亚建立方舱医院时,尼日利亚医生协会却公开表示不欢迎中国援助,甚至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此时,尼日利亚前教育部长埃泽科韦斯利公开批评中国应对疫情不当,甚至要求中国减免尼日利亚高达1400亿美元的债务。尽管中国无视这些不友好的言论,继续提供援助,但事件的反转却令外界感到意外。
尼日利亚法律从业者联盟的阿辛格发出声明,要求中国支付2000亿美元的赔偿,以补偿他们因疫情造成的各种损失。令人震惊的是,尼日利亚的确诊病例不到2000例,死亡人数仅有58例,阿辛格提出的赔偿金额显然不成比例。这一行为引发了广泛质疑,大家开始怀疑其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动机。
深入了解,阿辛格和埃泽科韦斯利与尼日利亚政府有着紧密的联系,而阿辛格虽在英国工作,却长期为非洲国家发声。这一背景揭示了尼日利亚此次反向支持西方国家指责中国的深层原因。尼日利亚的历史背景显然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尼日利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公元八世纪,一支游牧部落扎根于此,逐渐发展出独特的文明。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葡萄牙人于1472年抵达尼日利亚,展开了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强迫当地民众成为奴隶。随后,尼日利亚被英国吞并,成为其殖民地,长达二百余年的殖民历史对尼日利亚的民族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式的教育和西方思想对尼日利亚人产生了巨大影响,直至今天,尼日利亚的官方语言仍为英语。
这种西方思想的深远影响导致了尼日利亚政客对西方国家的依赖与忠诚。在西方国家的鼓动下,阿辛格和一些媒体便开始反向附和,支持西方对中国的指责,以此博取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尼日利亚政客的态度往往是实用主义至上,他们愿意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随时调整立场,追逐眼前的短期利益。
西方国家的资助确实吸引了一些尼日利亚政客的注意,尤其是在美国的援助支持下,尼日利亚获得了大量财政支持。这让部分政客开始将中国的长期投资忽视,转而寻求西方国家直接的经济援助。数据显示,尼日利亚曾接受美国的数亿援助,并与美国签署协议,继续获得帮助。
这些政客忘记了中国在尼日利亚的长期投入,转而依赖西方国家的援助。这种立场的反复无常,显得过于短视和自私。虽然如此,幸运的是,尼日利亚政府仍然认同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尼日利亚民众也大多对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持积极态度。根据调查,超过80%的尼日利亚人表示,中国的影响是正面的,愿意与中国继续合作。
总的来说,这场因疫情引发的外交风波,最终也暴露了国家之间利益关系的真实面貌。即使面临种种挑战,中国依然坚持通过合作与法律框架与其他国家共赢,坚守自己的立场。对于那些忘恩负义的行为,我们无需过于焦虑,因为每个国家背后都有其深层次的动机,最终这类诉求往往都无法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