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本溪东汤记
赵石衣
来源:《盛京时报》1928年11月4日第7版
《盛京时报》赵石衣游本溪东汤记
东汤俗名汤沟,在本溪县城(编者注:指本溪湖)东南六十五里,林泉丘壑,风景清幽,而尤以温泉著名远近。故每当春秋二季,四方游人来往不绝。本年十月十日,我校师生藉放假之机,爰以东汤为目的地,而作远足之举焉。
自县街乘小火车东行卅里,抵牛心台。该地为本溪矿区之一,产额尚富,风景亦有可观。入山嘴,红叶满谷,乱石横溪,路崎岖不可进。同行者前呼后噪,山谷应声,樲枣、葡萄之属,藂生道左,学生多采啖之,而前队已至山巅矣!登西大岭,下瞰太子河,清波千里,蜿蜒如带,水色山光,不啻画图。抵河干,略事休憩,校长荆君出像机摄影数幅,乃以次登舟。明漪微漾,水清澈底,咿呀之音,与沙鸥之格格相应也。既渡河,沿山麓而行。熟五斗米顷,忽峻岭一带,顿现眼前。山下多粘板岩,大小均作片状,质脆易碎。既登,则袁草迷离,荆纵棘横,狭蹊迤逦如羊肠,攀陟数十步,已汗滴涔涔,疲惫不可任。而山渐登渐险,愈转愈奇,危磴巉岩,不可胜记。深崖绝堑,莫敢谛视。山顶怪石嶙峋,形状至为险恶,松涛谡谡,入耳荡胸。时日已衔山,峦岫回合,天色欲冥,贾勇渡峰头二,方思席地稍息。而前队向导大呼曰:沟汤在山下矣!予等闻之,莫不以惊以喜,乃竭力而趋,直至其地而止焉。
本溪湖碱厂间调查地方图_温泉寺
沟汤北负高岭,左挹大河,四望峰峦,连绵无际。地有温泉三,该处寺僧经理之。寺以温泉为名,建于前清康熙卅三年,嘉道以还,累加葺补。以故殿宇崇闳,佛像瑰丽,昔日规模,未尝少损。寺分东西三院,中院有正殿两层,东西配庑各一,东西厢殿各一,钟鼓楼二。自释迦如来、观音菩萨、关圣帝君以及天地山海诸神之像,莫不有焉。寺中产业颇多,故香火甚盛。温泉在其门前,即地建屋,就泉为池。池凡三,二为沐浴之用,一为疗疾而设。长各十二尺,广七尺,深三尺。水之温度,约当华氏表九十五六度,四季如一。水之清良,比之汤岗温泉,无多让焉。
当予等之至该寺也,东院方丈了尘招待甚殷。惟时土木方兴,隙地无多,除同人等及学生半数留宿该院外,余则分在西邻二院以栖止焉。了尘住持东院兼管全寺,自幼剃度,居该寺已三十年,对于佛教教理,尚有浅近之研究,且思想甚新,吐谈行为亦颇不沾俗气,诚现代出家人中之不可多得者。予等因疲劳过度,加之天色已暮,无暇观赏山景,晚餐始罢,即均向黑甜乡中寻好梦去矣。
1928年温泉寺历史旧照(张达文提供)
翌日早餐后,同人等浴罢温泉,偕登后山。山上石相均,花草参差,木多松柏枫槐之属,果则枣、梨、榛子、山里红等,枫叶经霜,愈形红艳,葵花向日,弥觉黄妍。于是披荆棘,跨蒙茸,踏峭壁之上,极目远瞩,引吭而歌,蠲烦涤嚣,心中快愉,有不可名状者矣。下山东南行,不五里,有山曰青石岭,巉岩傲睨,高数千仞,㟍崿崭然,雄险不易攀陟。太子河自北来,流经山根下,矶碕薄涌,浪花飞溅,訇豗之声,可闻数里。水面大石浮出,其形如驼、如象、如兕、如武士负胄、如老僧参禅,坐其上,清风冷冷,神清志爽,几与山水而俱化矣。斯时学生三五结伙,任意纵游,有寻浅水而垂钓者,有投炮深潭以炸鱼者,有翻撬河边大石而寻蝼蛄者,有聚坐山腰即景吟诗者。
予则偕学生九人,东游小市。小市者,本溪镇市之一,第二区区治之所在也,去沟汤十五里。予等因不谙路径,跨山越涧,绕行半日,至其地,已汗流浃背矣。该处市街零落,无足观览。惟地势平坦,田畴甚广,亦县中罕睹之区也。予等休息一时,因询途返寺,归述所经,同人为叫屈不置焉。
1928年的温泉寺地区(张达文提供)
次日晨起,整装作归计。同事王君宪章美术家也,在寺之附近,即景作水彩写生数幅,学生亦有画者。予不习绘事,因立其旁观焉。校长荆君则挟相机东西拍照,予等同事七人,又各改便装,杂坐佛殿阶墀上,与该寺住持及小和尚等合摄一影,以为纪念。僧俗末辨,洵有趣之事也。
早餐既毕,整队出发,校长出洋数百元,留寺作香火资。而了尘百般固却,不能强,心感而已。
离寺西南行约六七里,至老洞,峭壁峣屼,仰视莫极,石栈岖崟,数步一折,山腰有寺曰清泉,僧人四五居之。洞在其西,深丈余,高六七尺,泉水潺潺外流,入其中清凉澈骨。上则苍松翠柏,沾露飞花,下则紫范白藤,蟠株结蔓,深邃幽蒨,仙境不殊。岭背产葡萄,累累满树,味甘美。同人、学生皆摘而食之,至至口齿紫始已。下岭至杨木沟,乱石鬼出脚下,越杨木岭,至红泥沟,始得平地。
晚四钟,抵牛心台,因发车返总焉。到校时,已暮色苍茫,灯光闪烁矣。
本溪县立师中学校学生上公益课时之情况
是役也,行程历百余里,往返共三日,虽神劳体疲,而获益良多,以视曩在台安荒凉枯寂之区,无高山大野可以登览自广者,不诚有天壤之别耶。同游者,学生百廿四人,同事为荆君可独、崔君芳秋、赵君梦觉、刘君澄瑜、李君英麟、谢君若山、王君宪章,与予八人。
民国十七年十月十五日,于本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