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啥偏选了龙泉?
说起来,去龙泉这事,原不在计划里。我和老公常年在上海忙,爸妈年纪大了,总念叨着找个没高楼、有山有水的地儿待几天,女儿刚放假,吵着要去能踩水的地儿。上个月老公的大学同学寄来两斤龙泉的笋干,附了张照片,背景是条清凌凌的河,河对岸有白墙黑瓦的屋子,屋檐下挂着辣椒串。我爸瞅见了,筷子往桌上一拍:“这地儿看着踏实,比去西湖人挤人强!”
也是巧,那同学正好在龙泉开民宿,打了个电话问,说这会儿山里正凉快,早晚得穿薄外套。想想上海七月流火的天,再看看女儿画本上涂得乱七八糟的“海边度假”,我跟老公一合计,得,就去龙泉吧,权当带老人孩子钻回自然里喘口气。没成想,这一去,倒让我这上海人心里起了些波澜,想念叨念叨。
二、头一遭见着这样的山和水
进龙泉地界时,车刚拐过一个山坳,我妈先“哎哟”了一声。窗外的山不是上海周边那种人工修得齐整的丘陵,而是一股子莽劲儿地往天上长,绿得发黑的植被从山脚一直铺到山顶,云雾绕在半山腰,像谁家老太太晾的棉絮。老公把车窗摇下来,一股子清冽的风灌进来,带着点草木和湿土的味儿,跟上海地铁里的空调风完全不是一回事。
女儿眼尖,指着路边一条溪喊:“妈妈你看!水里有鱼!”那溪浅得很,水底的鹅卵石都看得清清楚楚,真有几条寸把长的小鱼窜来窜去。我爸忍不住下车,蹲在溪边用手捧水喝,被我妈拍了下胳膊:“老头子,生水!”我爸嘿嘿笑:“没事,这水干净,比咱小区直饮水还清亮。”
在上海,看水要么去黄浦江,浑浊的江面上跑着大船;要么去人工湖,四周全是栏杆和警示牌。可龙泉的水不一样,走在县城边上,随处可见小溪流,水浅的地儿有小孩脱了鞋踩进去,大人坐在石头上洗衣服,棒槌敲在石板上的声音“咚咚”响,惊飞了水边的绿蜻蜓。我心里犯嘀咕:这水这么清,是因为山里植被好,还是当地人护得紧?后来问了民宿老板,他说龙泉人打小就知道,这山水是饭碗,毁不得。
三、剑和瓷里藏着老祖宗的魂儿
来龙泉前,我只知道“龙泉宝剑”,以为就是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锋利得能削铁如泥。可在龙泉青瓷宝剑苑里走了一遭,才晓得自己见识浅。
先看的是铸剑作坊。一个老师傅正抡着锤子锻打一块红热的铁,火星子“噼里啪啦”溅在地上,他身边的年轻人递过钳子,俩人不怎么说话,眼神跟着锤子走。展柜里摆着成品剑,剑身没我想的那么花哨,可对着光一照,能看见剑身里隐隐约约的纹路,像水波纹。讲解员说这是“百炼成钢”的痕迹,一把剑得锻打上万次。我伸手摸了摸剑鞘,是木头的,带着温润的包浆,不像上海商场里卖的工艺品,亮得刺眼。
转脸去看青瓷,更是愣住了。那些瓶瓶罐罐看着素净,颜色却怪有意思,有的像初春的柳叶,有的像雨后的天空,摸上去滑溜溜的,像摸在冰块上,却又不冰手。有个作坊让游客体验拉坯,我女儿非要试试,小手按在陶泥上,歪歪扭扭转出个碗底。旁边一个做瓷的大姐笑了,说:“小姑娘手劲小,这陶泥得跟人磨合,急不得。”
回来路上,我跟老公聊:“你说为啥偏偏龙泉出宝剑和青瓷?”老公说可能是这儿的铁矿和瓷土好,可我总觉得不止。你看那铸剑师傅抡锤子的架势,看那做瓷大姐揉陶泥的眼神,好像这事儿不是为了赚钱,是刻在骨头里的营生。现在上海好多手艺人都改做网红产品了,可龙泉这些匠人,还守着老法子,图个啥呢?
四、日子慢得像溪边的老石头
在龙泉待了五天,最大的感受是这儿的日子过得“慢”。
早上七点多,去县城的菜市场,卖菜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菜筐里的青菜还挂着露水,竹笋堆成小山。有个卖菌菇的阿姨,见我女儿盯着她筐里的香菇看,抓了一把塞给她:“娃娃,新鲜着呢,拿回家炒肉吃。”我要给钱,她摆摆手:“自家山里采的,不值啥钱。”在上海菜市场,买菜跟打仗似的,摊主恨不得一分钟卖十斤菜,哪有这闲心拉家常。
有天下午,我跟我妈在民宿附近的巷子里逛,看见几个老人搬着小板凳坐在墙根下晒太阳,手里慢悠悠地择着豆子。旁边有个小店,门口挂着“老字号馄饨铺”的牌子,老板趴在桌上打盹,锅里的水咕嘟咕嘟煮着,也不着急招呼客人。我妈说:“你看人家,这才叫过日子。”
可转头又看见巷子里有年轻人抱着快递盒走过,手机里放着流行歌曲。我问民宿老板:“年轻人还愿意待在这儿吗?”他说:“有走的,去杭州、温州打工,也有回来的,搞电商卖青瓷、卖笋干。”我心里琢磨,这快慢之间,龙泉人是咋拿捏的?不像上海,人人都被钟表赶着跑,可也不像完全停在老时光里,倒像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踩在老辈的规矩里,一条迈向新地界。
五、临走时揣着点啥滋味
要走的那天早上,女儿蹲在溪边不肯走,手里攥着几块捡来的鹅卵石,说要带回上海放在鱼缸里。我爸在民宿门口跟老板聊了半天,问人家笋干咋晒的,茶树啥时候剪枝。我呢,打包了一袋子青瓷杯,都是些没上釉的粗瓷,杯口还有点不规整,可摸着舒服。
回上海的路上,车里安静得很,女儿抱着鹅卵石睡着了,我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高楼,忽然想起龙泉那座横跨溪流的廊桥,桥板被踩得发亮,桥洞里总有老人坐着抽烟袋。上海好,便利、热闹,可龙泉给人的感觉,像是喝了碗老家的米汤,不惊艳,却熨帖,让人心里踏实。
我这上海人,算是开了回眼界。都说现在哪儿都一样,可真到了龙泉,才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山这水这手艺,还有这慢腾腾的日子,都是别处偷不走的。若你问我推荐不推荐来,我想说:要是你也想在钢筋水泥里喘口气,想看看老祖宗的手艺啥样,就来龙泉吧,保准你跟我一样,心里头能落下点实在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