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肇兴:千年古韵 侗寨振兴 肇兴县千年侗寨视频 肇兴侗寨中国文化
创始人
2025-05-10 18:08:03
0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无人机照片)。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是3月17日拍摄的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信团鼓楼。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7日,侗族姑娘从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寨门外经过。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侗族群众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给游客演唱侗族大歌。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侗族群众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给游客演唱侗族大歌。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7日,游客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寨门外拍照。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暮色中的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3月17日摄)。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侗族群众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信团鼓楼里给游客演唱侗族大歌。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村民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里刺绣。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是3月18日拍摄的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民宿外景(无人机照片)。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村民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里晾晒侗布。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村民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鼓楼前刺绣和晾晒侗布。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灯火辉煌的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街道夜景(3月17日摄)。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这是3月17日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拍摄的芦笙。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7日,村民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给游客制作当地美食——糯米饭和烤五花肉。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7日,游客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里留影。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7日,游客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里留影。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7日,村民们围坐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信团鼓楼里聊天。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月18日,游客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里的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拍摄。

临近黄昏,寨门上的灯次第点亮,侗寨鳞次栉比的轮廓在炊烟中渐渐隐去。鼓楼下人们开始聚集,琵琶声声,侗歌悠扬。这里是春日里的肇兴侗寨,万物正在复苏。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有侗族居民逾千户。这里的侗族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当地围绕“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组建侗族大歌队和侗戏班,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打造成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发展酒店、民宿、餐饮饭店433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的侗寨在保护与传承中得以持续焕发生机。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相关内容

浅谈湖北省红安县全域旅游的...
红安全域旅游发展背景解析 红安是一块神奇的红土地,是“中国第一将...
2025-08-29 00:46:10
"霓裳焕彩惠动神...
大象新闻记者 沈伟 夏秀琴 通讯员 马霖静沉浸式文旅消费新场景再升...
2025-08-28 23:01:39
游客误乘无资质旅游车,交通...
“要不是你们及时发现,我们这趟旅行可能就悬了!”8月20日上午,刚...
2025-08-28 22:47:22
2025伦敦金行情创新高,...
2025 伦敦金投资热度飙升,平台选择成投资者首要难题 2025 ...
2025-08-28 22:46:53
假期和朋友去新疆旅游七天六...
新疆,这片神秘而广袤的土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北边陲...
2025-08-28 22:46:16
一年四季都可体验春节民俗,...
张晓东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游客朋友们,我是阆中春节老人落下闳...
2025-08-28 22:31:46
甘肃6天游旅游路线攻略,甘...
家人们,谁懂啊!甘肃甘南一直是我心心念念想要去的旅游胜地。那里有广...
2025-08-28 21:53:51
促成15个项目,广东·宁夏...
2025年8月28日,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在宁夏银川国际会...
2025-08-28 21:52:30

热门资讯

浅谈湖北省红安县全域旅游的发展 红安全域旅游发展背景解析 红安是一块神奇的红土地,是“中国第一将军县”,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革命...
"霓裳焕彩惠动神都!... 大象新闻记者 沈伟 夏秀琴 通讯员 马霖静沉浸式文旅消费新场景再升级!穿汉服解锁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福...
游客误乘无资质旅游车,交通执法... “要不是你们及时发现,我们这趟旅行可能就悬了!”8月20日上午,刚被转运到正规旅游车上的江苏游客李女...
2025伦敦金行情创新高,正规... 2025 伦敦金投资热度飙升,平台选择成投资者首要难题 2025 年以来,伦敦金价格在全球经济波动中...
假期和朋友去新疆旅游七天六晚花... 新疆,这片神秘而广袤的土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它以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
一年四季都可体验春节民俗,四川... 张晓东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游客朋友们,我是阆中春节老人落下闳,今天晚上就让我们一起沉浸在阆中春...
甘肃6天游旅游路线攻略,甘南旅... 家人们,谁懂啊!甘肃甘南一直是我心心念念想要去的旅游胜地。那里有广袤无垠、绿草如茵的草原,成群的牛羊...
促成15个项目,广东·宁夏经贸... 2025年8月28日,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在宁夏银川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为推动粤宁两地商务交流...
@银发族 旅游避坑指南,请查收... 导 读 暑期接近尾声,许多银发族计划在秋高气爽的九月来一场错峰出行。面对众多购票渠道,银发族如何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