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进行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和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在上海战役的系列研究文章中,帅克曾对刘玉章的第52军和阙汉骞的第54军做过详细的品读和分析。实际上,还有一支军队同样值得重点提及,那就是罗泽闿统领的第37军。作为上海战役中唯一被称为“青年军”的部队,37军由4个师组成,其编制规模在国军各军中是最大的之一。更重要的是,这支军队的反共立场极为坚定,政治色彩极为浓厚,作战风格凶狠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刘玉章的第52军。然而,这样一支被寄予厚望的军队,为何最终却遭遇了比其他任何部队都更加悲惨的命运呢?
从对蒋介石的忠诚度和受到的宠信来看,罗泽闿绝不逊色于汤恩伯。众所周知,汤恩伯是蒋介石最信赖的嫡系将领之一,他对蒋的忠诚几乎无可置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恩师陈仪以维护蒋的利益。正因为如此,在三大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将其麾下45万的主力大军委以汤恩伯指挥,这足以说明蒋对他的极高信任。
不过,虽然表面上蒋介石对汤恩伯表现出极大信任,但实际上对罗泽闿的信任同样深厚。一方面,罗泽闿出身于黄埔军校第六期,属于黄埔系,将其细分则归于胡宗南派系,血统纯正。另一方面,罗泽闿军龄虽不长,但参军时间较长,在国共内战的关键阶段,作为参谋身份的他多次陪同蒋介石巡视各大战略区,时常提出独到见解,令蒋对他信任日增。此外,37军作为以青年师为骨干组成的青年军,是国军中年轻力量与精锐的结合体,政治上对蒋家王朝忠诚无疑。把这样一支部队交给罗泽闿掌管,本身就是蒋介石对他的高度信任体现。更重要的是,青年军由蒋经国亲自培养和掌控,罗泽闿因此与蒋经国建立了非同寻常的私人关系。能够获得老蒋和小蒋双重信任和重用的高级将领,在国民党高层并不多见。
蒋介石对罗泽闿的信任,还表现为他常常越过汤恩伯,直接对罗泽闿下达命令和指示。这种特殊待遇无疑助长了罗泽闿的傲气,使他毫不掩饰地轻视汤恩伯,甚至曾当面顶撞对方。由此,也为两人之间后来发生的恩怨埋下了伏笔。
说到反动和死守顽抗的程度,第37军同样毫不逊色于第52军。在守卫上海的国军八个军中,大家通常首先想到的是刘玉章的52军,其次是阙汉骞的54军,但实际上37军的表现同样强悍。
这种实力上的不相上下,首先体现在37军政治思想极为反动。青年军的官兵深受国民党反共宣传影响,坚定拥护蒋家王朝的统治,比起其他部队甚至包括52军和54军的嫡系部队,37军在政治立场上更为激烈。
其次,这种强悍也体现在37军对我军造成的严重伤亡。37军在上海战役的第一阶段主要负责浦东方向的防守。与很快被我军围歼、军长被俘的51军不同,37军从军长罗泽闿到各级军官,都表现出亲自上阵、身先士卒的精神。在高桥战役的关键争夺战中,37军与我军反复激战,坚决抵抗,给我方制造了不少麻烦和伤亡。虽然国民党军队夸大其词的“浦东大捷”难以全信,但至少证明37军打得相当顽强和狠辣。
最后,37军官兵的死守到底更是有目共睹。当浦东防线告急,37军转入浦西防御时,眼见国军大势已去,其他部队如汤恩伯、石觉、陈大庆等人已乘军舰撤退,54军、52军等嫡系部队也准备撤退,甚至一些杂牌军选择投降或起义,唯独37军拒绝放弃,死死死磕到底。当接替汤恩伯指挥的刘昌义明确下令放下武器时,37军依旧坚持抵抗,最终成为上海战役中最后被我军歼灭的部队之一。
而论到部队最终的惨烈结局,37军更是远远超过其他军队。最反动、最死守的往往意味着最惨烈的收场。上海战役中,37军的结局无疑是这一规律的生动写照。
在守卫上海的八个军中,只有51军和37军被我军全歼,其他部队则有的撤退,有的被俘,有的起义或投诚。值得一提的是,37军是由四个师组成的最大军,也是蒋氏父子极为信赖的军队。蒋介石曾特别交代罗泽闿,即使形势严峻,也要尽一切可能带领部队脱险。然而,最终37军却彻底覆灭。虽然其中不乏汤恩伯刻意为难罗泽闿,留下37军当替死鬼的因素,但不管怎样,国军最大编制、最反动且蒋介石寄望甚厚的37军,就这样在上海战役中灰飞烟灭了。
老电影《战上海》中那个傲气逼人的邵壮军长,据说是以罗泽闿为原型。电影中邵壮最终被俘,而真实的罗泽闿则侥幸逃出生天。表面看似逃过一劫,实则远没有那么简单。
与刘玉章、阙汉骞不同,他们是带着部队撤退到台湾,并继续受到蒋介石重用。而罗泽闿则是抛下部队独自逃生。据传他逃到台湾后,曾想向汤恩伯讨个说法,甚至在陈诚主持的上海战役检讨会上,两人爆发激烈争吵。罗泽闿表面上依旧气焰嚣张,但这只是掩饰。他作为一个丢下部队、未能杀身成仁的将领,失去了赖以支撑的政治资本,已经不再是那个被蒋氏父子倚重的罗泽闿。最终,他不得不脱下军装,离开军旅生涯,孤独而落寞地度过余生。
主要参考文献:《上海战役》
---
改写好了,你觉得怎么样?需要调整语气或者风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