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下午,以“推广RCEP规则,助力中国—东盟中小企业国际化”为主题的中国—东盟中小企业RCEP规则推广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来自中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的政府官员、企业代表、行业协会负责人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小企业如何更好利用RCEP探索国际化发展路径,为推动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走深走实建言献策。
广东与东盟经贸合作持续深化,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本次活动旨在推动中小企业更好利用RCEP规则,深化产业链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他强调中国与东盟互为重要发展伙伴,应共商共建共享,深化战略对接,构建更紧密的区域命运共同体。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康博思指出,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RCEP协定通过贸易促进、技术转移等为中小企业区域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当前全球供应链面临挑战,中小企业面临产供链中断、关税壁垒冲击的风险加剧,中小企业标准也亟需重新界定。他呼吁各方充分利用RCEP规则,深化产业链合作,加强政企学研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将RCEP机遇转化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成果。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教授在致辞中提出“抓小放大”。
他指出,中小企业贡献了中国50%税收、60%GDP和90%新增就业,是激发经济活力的关键主体,建议政府重点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公平竞争环境。同时,推动中国—东盟产业链深度融合和市场一体化建设,发挥民营企业在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共同打造更紧密的经济共同体。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有好的分工,国企可以做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民营企业则有融入当地社会的比较优势,可以在民生经济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在主旨演讲环节,柬埔寨国务大臣H.E. SOK Siphana表示,作为区域性中等国家联盟,东盟倡导共识驱动和不干涉政策,在反全球化情绪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他相信RCEP有潜力重新定义贸易自由化框架,为多边主义保驾护航。
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主席、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原副议长翁诗杰指出,RCEP与即将启动的CAFTA 3.0将为区域中小微企业带来重大机遇。他强调,尽管RCEP覆盖全球30%经济总量,但东盟国家原产地规则平均使用率仍不足2%,亟待提升。通过简化贸易规则、推动数字经济和绿色转型,这一全球最大自贸区将助力中小微企业融入区域价值链。东盟和中国在智库方面可以建立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GIG可以发挥引领作用,与东盟志同道合的机构和专家一起从智库角度开展RCEP联合研究,促进双方更多的合作。
商务部研究院亚洲研究所所长袁波指出,RCEP已成为区域贸易“稳定器”,以三大优势助力中小企业:一是中日韩首次建立自贸联系,二是15国原产地累积规则降低享惠门槛,三是设立中小企业专章提供专项支持。她强调,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可重点布局跨境电商、科技创新等领域,建议中小企业组建专业团队研究规则,用好免费公共平台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
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执行董事、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翁忠义指出,尽管RCEP覆盖全球1/3经济体量,但中小企业面临诸多挑战,如条款缺乏约束力、专项资助机制缺失、原产地规则使用率低、参与度衡量机制空白等。他建议推动RCEP从“规则签署”转向“实质落地”,真正惠及中小企业。
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贸易投资促进部项目总监周文飞分析了东南亚跨境电商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机遇在于东南亚经济增长快、人口年轻化,且中国企业熟悉当地电商平台,供应链优势显著。挑战包括需注意当地政策合规、完善供应链物流及加强人才培养。
本次活动同时发布了“中国—东盟共同市场”系列研究报告《探索建设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单一市场》。在签约环节,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马来西亚中国丝路商会、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高才国际商务(深圳)有限公司四方代表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一合作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在RCEP框架下的产学研合作迈入新阶段。
文、图|记者 孙绮曼
上一篇:漫步静安寺,感受上海的历史韵味